9月22日-27日,由博海國濟教育發起的“穿越經濟周期,探尋永續經營之道”——2024日本精益企業研學之旅(第二期),前往日本大阪、京都、名古屋和東京,深入了解日本標桿企業的經營模式、管理哲學、生產流程和創新機制。
研學中,新商界企業家校友們在博海國濟教育兩位創始人趙海博院長、齊玲博主任以及領隊王沾老師的帶領下,開展了為期六天五晚的深度參訪、座談交流和文化體驗,包括:
· 參訪京都大學
· 參加《稻盛和夫經營哲學》專題學習
· 參訪AVEX多度工廠
· 參訪豐田產業紀念館&參加《豐田TPS系統和實踐》專題學習
· 參加《日本失去30年對中國企業的啟示》專題學習
· 參訪7-11伊藤研修中心
· 參訪三得利啤酒
· 清水寺、富士山觀光體驗
向日本名企學什么?
內化于心
研學之旅的第一天,研學團特邀稻盛和夫先生第一傳人——崛直樹為大家講授《稻盛和夫經營哲學》。
稻盛和夫先生是企業家耳熟能詳的日本企業家代表,他秉承中國“天人合一”、“陽明心學”等傳統文化精神,提出“敬天愛人”的企業理念,統領企業上下一心;并通過“阿米巴經營模式”,創造、管理和發展出了3家世界五百強企業,被譽為“經營之圣”,影響和激勵了中日兩國許許多多的企業家。
大家感觸最深的就是,以稻盛和夫先生為代表的杰出企業家,立志他們企業的存在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他們思考“人為什么活著”、“作為人,何為正確”,引導人正向、積極、進??;他們把員工放在首位,不以盈利作為唯一的目的,而是追求全體員工的物質與精神幸福,真正做到肩負起促進社會進步的一份責任。
外化于行
企業作為一個組織,要想把各種各樣的人管理起來是很難的。正因為企業的管理很難,所以企業的管理方式很重要。
TPS管理方式正是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特有的一種生產方式。當年正是這種生產方式,使豐田一個瀕臨破產的小汽車公司在短短的幾十年一舉成為汽車業的龍頭。
△參訪豐田產業紀念館,親眼見證豐田從紡織機械到汽車制造的輝煌歷程
對于TPS的品質改善、工序改善、降本增效、可視化管理等,很多中國制造企業都知道,但TPS的底層邏輯卻少有企業能夠成功踐行。
豐田TPS可分為四個層面:
第一層是最容易看到,也是最容易模仿的精益形式;
第二層是那些看得見,但需要下功夫去學和用的精益工具;
第三層是能影響全價值鏈績效的體系方法;
第四層是TPS的內核,也是最不容易看到的部分——全員潛能體系。
豐田強調人才培養是企業的使命,造車必先育人。他們強調對人的尊重,每個個體都有創造力,能夠獨立地實現他的個人目標;要尊重所有團隊成員的價值、能力、思維方式和奮斗的動力。
△參訪日本全球隱形冠軍企業代表—AVEX多度工廠
在參訪的日本500強企業、精益生產行業標桿、TPS完美落地企業——AVEX株式會社多度工廠,大家通過實地參訪和《豐田TPS系統和實踐》的學習,切實感受到了豐田TPS管理方式的威力。
各項工作被分解落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完善每一個流程,方方面面追求一個“實”,簡單、低成本、快速見效,讓每個人都能簡單高效地創造出工作價值。這不是簡單的精細化管理,而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學習多度工廠TPS實踐:看板管理、現場可視化
事實上,相較于“精益”一詞,“改善”在日本企業中才更加普及。這種持續改善的精神才是日本企業最引以為傲的地方。
精益之道,永遠在持續改善的路上。
以客戶為中心
對企業來說,決定企業價值的永恒問題就是——客戶到底想要什么?
在世界便利店“巨頭”7-11和日本百年品牌三得利的發展過程中,洞察市場、滿足客戶需求可以說貫穿了始終。
7-11的創始者認為,“聽老板說話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聽客戶的話”,一切以客戶為準。對客戶的購買心理把握,更是細致到天氣、季節、節日、顧客年齡等諸多方面的分析預估來完成的。
對此,7-11公司有一個秘密武器,那就是此次參訪的伊藤研修中心。在這里,員工學習做壽司、擺盤這樣的小事,也會學習一部很厚的執行手冊,從商品陳列、店面衛生、服務細節等各個方面,都有具體的指導;并且在執行中不斷檢查和改善,持續復盤。
△品鑒三得利啤酒
在三得利,創始人鳥井信治郎的一句口頭禪“試試看,不試怎么知道會怎樣”,被奉為三得利的“企業DNA”。很多事情對于三得利來說,想做就會持續推進,認準目標就會堅持。
從最初只有酒飲到開拓啤酒業務,再到推出無糖、健康的烏龍茶,其背后都是在洞察消費需求,并找到增長機會點,有針對性的提供產品或解決方案。
此外,三得利的差異化產品特點也是制勝關鍵。因為沒有100%能確保成功的產品,即使在應用大數據分析的幫助下,產品創新也并不好做。有些新品口碑不錯,有些則呈現兩極分化的表現,但對于三得利來說,這也是一件好事,能夠幫助其找到不同圈子、不同喜好的人群,以差異化手段打開市場。
日本的優秀企業無疑是值得中國企業家學習的對象——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期間,也經歷了經濟停滯、消費變革、人口老齡化等一系列挑戰,但仍有一批企業能夠屹立不倒,穿越周期,實現長期成長。
對此,趙海博院長和齊玲博主任也在分享中,深刻反思了中國企業當前的困境與出路。
齊玲博 主任:創新的本質一定是人,以人為本!
創新不在于做多少花費人力、財力、物力的科研,創新恰恰就在我們身邊。
雖然日本企業有著許多先進的生產線,但是他們反復強調的依舊最基本的精益生產管理,激發人的主人翁意識,把身邊的事情做好,今天比昨天做的更好,不斷改善改善再改善。
正因如此,幾十年前即使沒有先進的信息化工具,日本企業也能通過有效的管理能力,將制造企業的效率提升到令人驚嘆的水平,這正是國內企業應當學習的重要課題。
趙海博 院長:做好軟管理,激發人的熱情;會講故事,講好故事;對企業來說,什么是教育的本質?
“思維方式×熱情×能力”,這是稻盛和夫著名的人生工作成功方程式。要關注員工的發展,讓員工感到在企業中有價值和前途,從而激發他們的熱情與激情。
此次參訪的日本名企,無一例外都在講述自己的產品、公司歷史、創始人以及文化故事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相比之下,國內企業在這方面與日本存在明顯的差距。
優秀的企業家,不僅是品牌的代言人,亦是文化的奠基人,更是這種文化的講述者、踐行者。
教育的本質是行為的影響。企業家只有從自身出發,把“企業文化”分享給公司員工,把企業的價值觀、理念通過教育的方式融入到企業的日常行為中,才能夠實現企業的長青!
放眼看世界
從高不可攀到人人可達
是因為我們從未停下腳步
通過這次研學中的中日對比
大家感慨良多
我們該如何度過這一生?
我們要不斷學習、精益求精、持續改善
讓員工更幸福、更快樂、更健康
進而促進企業的發展與和諧
創造更多財富,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
為祖國的繁榮做出更大的貢獻